CAAOC微信群关于“协商式教育破产”的讨论
记录整理:许秋红
编者按:不久前在新浪博客、微博、公众号上热传的一篇文章《千万不要与孩子交朋友》一文中说:“单靠朋友关系,没有正确的权柄运用,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管教。作为父母,必须守住上帝赐给父母的权柄,好好行使对儿女的权柄。”今天又看到另一篇文章:“协商式教育的破产”,大意是“近日新闻报道武汉一个13岁的女孩儿,以自杀威胁父母放弃腹中胎儿,无奈之下怀孕13周的妈妈含泪去医院终止了妊娠。这一事件令许多父母扼腕惊叹: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http://blog.sina.com.cn/s/blog_85f20ba70102vn7k.html)我把文章转到家长微信群里,引起了大家的一场讨论。现把主要内容整理于此,做为记录。
Cici: 对于“13岁的女孩儿以自杀威胁父母放弃腹中胎儿,无奈之下怀孕13周的妈妈含泪去医院终止了妊娠”这一事件,在此我又想问“这对夫妻到底怎么了?”,他们是否在新宝宝到来的时候表现出过度喜悦而忽略老大或者对老大的关爱相比前少许多,造成女儿心理失衡?
水晶:也许是之前太过宠溺,新生命到来后可能妈妈早孕反应什么的,加上高龄二胎家里人紧张,会让孩子有严重失衡的感觉。不管怎么说,这是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不正常的一个悲剧。
Irvine sweet pie:赞同!小孩成长时期父母的溺爱,孩子自我的唯一心态,还有小孩本身的个性扭曲,都造成了这个悲剧!现在是针对未出生的婴儿,长大后呢?同僚?配偶?这些关系怎么处理?这个孩子需要的是心里辅导,不是父母拿掉生命来交换。
边宝翌: 文章标题《协商式教育的破产》,就是一个非常不严谨、不严肃的说法。什么叫协商式教育?协商的概念在我们大众的理解中是一个什么状态?那对夫妻家长如果平时对孩子事事迁就,那只是父母对孩子奴隶式态度的结果。那根本不是协商,任何协商都是有预定底线的。
九阳:错的不是“协商”,而是父母多年来一直没有把人生正确的价值观传授给孩子。13岁的女孩子了,其实已经只能“协商”了。该教的,早就应该教过了。
水晶:跟孩子心智发育程度相符并且确实跟孩子有关的事情,我觉得可以协商,大家商量着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有很多基本的生活细节或者家庭重大决策,超出孩子思维能力的事情我觉得可以在决定后告知孩子并解释理由。比如决定度假目的地和方式的时候,我们会开家庭会议,每个人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根据花费啊景点啊什么的分析,最后敲定,虽然最后可能并不是孩子提出的目的地,但她参与讨论了知道为什么她选的不行,这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现在我家老大十一岁,我们可以让她参与决定度假方式和目的地,老二七岁,可以参与决定周末的行程安排,老三四岁,目前只能参与决定外食餐厅种类这种小事情。像要不要移民美国,要买什么样的房子,是不是要再添个弟弟妹妹,这些事情我不会和孩子们商量的。
边宝翌:跟随孩子心智发育教育非常重要,父母的年龄一定在很多事情上比孩子有远见,如果父母足以认识到自己孩子的心智发育情况,父母以孩子理解的方法和孩子商量一些有关孩子的事情,给孩子做决定的机会,这可以帮助孩子成长。这时候孩子的任何决定,其实都在父母的掌握之中,孩子决定的更好一些还是没有到位,只要不影响大方面,父母都可以支持,因为这些是孩子自己成长经验的积累。如果大方面不对,父母要用孩子明白的语言帮助孩子理解为何父母不同意,要让孩子明白,父母也有否决权。
赵宇空:绝对协商式教育在美国也是全面破产,教育水平普遍下降。正确的做法是既要有父母的权威和引导,也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得取中庸之道。
九阳:多说几句:教育孩子,是提供“guidance"。如何提供,是个方式问题。这篇文章里提到的例子,是这个父母没有提供正确的 guidance。人为什么而活?只为自己,还是要同时考虑其他人?那个小姑娘,显然只想到自己,而没有思考过父母和已经存活在父母身体里的小生命。孩子的父母,应该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所有他们才用这种方式来屈服于孩子的无理要求。对于一般的普通人,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是有点勉为其难的。这,就需要社会预先对这个问题达成共识,普通人只需从这些共识中提取认识就行了。我们要思考的是:1)社会有这样的共识吗?2)如果有,这父母是如何缺失这次认识的?
边宝翌:文章中还提出另一个论点《千万不要与孩子交朋友》。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朋友就是他们的父母,他们从作为第一个朋友的父母那儿学习如何和外边的人交朋友。只是相比较孩子的年龄和心智,父母的远见和成熟,既是一起玩耍的朋友,又是老师,又是医生,又是领导等等,而要让孩子慢慢长大成熟,朋友的内容随着孩子渐渐成长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好父母不容易,这么多责任都在父母身上,父母不努力提高自己能行吗?如果孩子成长三因素天分、父母、环境中,父母不理解孩子成长过程,不能从孩子天分中理解孩子心智发育,又如何怪孩子没有按照父母意愿得到成人之后的结果呢。
Cici:我认为孩子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引导其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其拥有独立的人格。我就愿意和孩子们做朋友,好朋友最好,有精神上的共鸣,友谊天长地久。
Bluebird:我们做父母的要成为孩子们的知己又要让孩子们有敬畏的心。总的来说希望孩子们有健康的心态快乐的成长。
陈淑芬:若从心理学角度切入, 我想知道这个13 岁的女孩到底想要什么?她有什么需求是父母、学校、社会无法满足她的, 所以她会用各种方法来让父母就范?我认为 Safety 及Belonging/Love 对故事中的女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为了满足她的需求, 她会用尽办法来得到她想要的。在现代的社会, 一个13 岁的孩子没有道理不知道要尊重生命、没有道理不知道社会的道德规范、也没有道理不知道对父母的基本尊重。但很明显的, 在这个孩子身上, 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都没有起上影响作用。做父母的, 如果能从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多花一些时间在观察、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根据孩子的个别情况来管教孩子, 满足他/她的心理需求, 那么才能真正达到管教的目的。
家长们认为,协商不是迁就,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聆听,通过讲道理和分析让孩子有正面的思考判断;还有容许他们跌倒犯错,需要时伸出手拉他们一下。更关键的是,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编者按:不久前在新浪博客、微博、公众号上热传的一篇文章《千万不要与孩子交朋友》一文中说:“单靠朋友关系,没有正确的权柄运用,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管教。作为父母,必须守住上帝赐给父母的权柄,好好行使对儿女的权柄。”今天又看到另一篇文章:“协商式教育的破产”,大意是“近日新闻报道武汉一个13岁的女孩儿,以自杀威胁父母放弃腹中胎儿,无奈之下怀孕13周的妈妈含泪去医院终止了妊娠。这一事件令许多父母扼腕惊叹: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http://blog.sina.com.cn/s/blog_85f20ba70102vn7k.html)我把文章转到家长微信群里,引起了大家的一场讨论。现把主要内容整理于此,做为记录。
Cici: 对于“13岁的女孩儿以自杀威胁父母放弃腹中胎儿,无奈之下怀孕13周的妈妈含泪去医院终止了妊娠”这一事件,在此我又想问“这对夫妻到底怎么了?”,他们是否在新宝宝到来的时候表现出过度喜悦而忽略老大或者对老大的关爱相比前少许多,造成女儿心理失衡?
水晶:也许是之前太过宠溺,新生命到来后可能妈妈早孕反应什么的,加上高龄二胎家里人紧张,会让孩子有严重失衡的感觉。不管怎么说,这是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不正常的一个悲剧。
Irvine sweet pie:赞同!小孩成长时期父母的溺爱,孩子自我的唯一心态,还有小孩本身的个性扭曲,都造成了这个悲剧!现在是针对未出生的婴儿,长大后呢?同僚?配偶?这些关系怎么处理?这个孩子需要的是心里辅导,不是父母拿掉生命来交换。
边宝翌: 文章标题《协商式教育的破产》,就是一个非常不严谨、不严肃的说法。什么叫协商式教育?协商的概念在我们大众的理解中是一个什么状态?那对夫妻家长如果平时对孩子事事迁就,那只是父母对孩子奴隶式态度的结果。那根本不是协商,任何协商都是有预定底线的。
九阳:错的不是“协商”,而是父母多年来一直没有把人生正确的价值观传授给孩子。13岁的女孩子了,其实已经只能“协商”了。该教的,早就应该教过了。
水晶:跟孩子心智发育程度相符并且确实跟孩子有关的事情,我觉得可以协商,大家商量着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有很多基本的生活细节或者家庭重大决策,超出孩子思维能力的事情我觉得可以在决定后告知孩子并解释理由。比如决定度假目的地和方式的时候,我们会开家庭会议,每个人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根据花费啊景点啊什么的分析,最后敲定,虽然最后可能并不是孩子提出的目的地,但她参与讨论了知道为什么她选的不行,这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现在我家老大十一岁,我们可以让她参与决定度假方式和目的地,老二七岁,可以参与决定周末的行程安排,老三四岁,目前只能参与决定外食餐厅种类这种小事情。像要不要移民美国,要买什么样的房子,是不是要再添个弟弟妹妹,这些事情我不会和孩子们商量的。
边宝翌:跟随孩子心智发育教育非常重要,父母的年龄一定在很多事情上比孩子有远见,如果父母足以认识到自己孩子的心智发育情况,父母以孩子理解的方法和孩子商量一些有关孩子的事情,给孩子做决定的机会,这可以帮助孩子成长。这时候孩子的任何决定,其实都在父母的掌握之中,孩子决定的更好一些还是没有到位,只要不影响大方面,父母都可以支持,因为这些是孩子自己成长经验的积累。如果大方面不对,父母要用孩子明白的语言帮助孩子理解为何父母不同意,要让孩子明白,父母也有否决权。
赵宇空:绝对协商式教育在美国也是全面破产,教育水平普遍下降。正确的做法是既要有父母的权威和引导,也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得取中庸之道。
九阳:多说几句:教育孩子,是提供“guidance"。如何提供,是个方式问题。这篇文章里提到的例子,是这个父母没有提供正确的 guidance。人为什么而活?只为自己,还是要同时考虑其他人?那个小姑娘,显然只想到自己,而没有思考过父母和已经存活在父母身体里的小生命。孩子的父母,应该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所有他们才用这种方式来屈服于孩子的无理要求。对于一般的普通人,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是有点勉为其难的。这,就需要社会预先对这个问题达成共识,普通人只需从这些共识中提取认识就行了。我们要思考的是:1)社会有这样的共识吗?2)如果有,这父母是如何缺失这次认识的?
边宝翌:文章中还提出另一个论点《千万不要与孩子交朋友》。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朋友就是他们的父母,他们从作为第一个朋友的父母那儿学习如何和外边的人交朋友。只是相比较孩子的年龄和心智,父母的远见和成熟,既是一起玩耍的朋友,又是老师,又是医生,又是领导等等,而要让孩子慢慢长大成熟,朋友的内容随着孩子渐渐成长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好父母不容易,这么多责任都在父母身上,父母不努力提高自己能行吗?如果孩子成长三因素天分、父母、环境中,父母不理解孩子成长过程,不能从孩子天分中理解孩子心智发育,又如何怪孩子没有按照父母意愿得到成人之后的结果呢。
Cici:我认为孩子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引导其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其拥有独立的人格。我就愿意和孩子们做朋友,好朋友最好,有精神上的共鸣,友谊天长地久。
Bluebird:我们做父母的要成为孩子们的知己又要让孩子们有敬畏的心。总的来说希望孩子们有健康的心态快乐的成长。
陈淑芬:若从心理学角度切入, 我想知道这个13 岁的女孩到底想要什么?她有什么需求是父母、学校、社会无法满足她的, 所以她会用各种方法来让父母就范?我认为 Safety 及Belonging/Love 对故事中的女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为了满足她的需求, 她会用尽办法来得到她想要的。在现代的社会, 一个13 岁的孩子没有道理不知道要尊重生命、没有道理不知道社会的道德规范、也没有道理不知道对父母的基本尊重。但很明显的, 在这个孩子身上, 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都没有起上影响作用。做父母的, 如果能从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多花一些时间在观察、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根据孩子的个别情况来管教孩子, 满足他/她的心理需求, 那么才能真正达到管教的目的。
家长们认为,协商不是迁就,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聆听,通过讲道理和分析让孩子有正面的思考判断;还有容许他们跌倒犯错,需要时伸出手拉他们一下。更关键的是,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從心理學看管教
不管是“千萬不要與孩子做朋友”或“協商式教育的破產”, 我們先把管教議題放
一邊, 若從心理學角度切入, 我會想知道這個13 歲的女孩到底想要什麼?她有什麼
需求是父母、學校、社會無法滿足她的, 所以她會用各種方法來讓父母就範?
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 (1943) 的“Pyramid of Needs”告訴了我們人類有5 大心理
需求, 由下而上分別是Physiological, Safety, Love/belonging, Esteem, Self-actualization.
而近代心理學家 Steve Reiss 則把這五大需求再進一步推衍成十六個基本欲望:
1. Physiological Needs- Eating, Physical Activity, Romance
2. Safety- Tranquility, Order, Honor, Family, Saving, Vengeance
3. Belonging/Love- Social Contact, Independence
4. Esteem- Acceptance, Power, Status
5. Self-Actualization- Idealism, Curiosity
從這五大心理需求和十六個基本欲望來看, 很明顯的Safety 及Belonging/Love 對故
事中的女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為了滿足她的需求, 她會用盡辦法來得到她想要
的. 根據 Dr. Reiss 的理論, 每個人都有這十六個基本欲望, 只是強弱不一. 一但欲望
被滿足了, 人才有所謂的快樂. 人類追求快樂(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的本能是與生
俱來的, 需求被滿足了, 才會愉悅, 進而有快樂.
若從Dr. Reiss 的十六個基本欲望來看, 大概可以推測這個13 歲的女孩有以下特質:
High Tranquility- timid, can tolerate little danger
High Vengeance- aggressive
High Power- enjoy influencing people
High Independence- stubborn
High Acceptance- insecure
Low Family- childless
Low Social Contact- introvert
Low Honor-expedient
Low Idealism- less desire for social justice
所以為了滿足她與生俱來的不安全感(High Tranquility&High Acceptance), 她會用
盡一切方法來達到目的(High Vengeance&High Power). 就算那些方法是不為社會
大眾所接受的, 她還是會固執己見的去執行(High Independence, Low Honor&Low
Idealism).
如果從心理層面來看的話, 女孩的一切行為舉止都只是為了滿足她的心理需求. 在現
代的社會, 一個13 歲的孩子沒有道理不知道要尊重生命(學校教育)、沒有道理不
知道社會的道德規範(社會教育)、也沒有道理不知道對父母的基本尊重(家庭教
育). 但很明顯的, 在這個孩子身上, 家庭、學校、及社會教育都沒有起上影響作用,
孩子還是以滿足他的需求來行事. 雖然這令社會大眾訝異, 但也證明了滿足需求的重
要性.
做父母的, 如果能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多花一些時間在觀察、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根據孩子的個別情況來管教孩子, 滿足他/她的心理需求, 那麼才能真正達到管教的
目的. 因為, 管教是為了讓孩子與父母“合作” . 別忘了, 做父母的也有心理需求, 在
滿足孩子的需求之前, 也要先了解自己的需求是什麼. 正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合作”才是我們要和孩子共同追求的目標.
作者:陳淑芬博士. 前長庚科大幼教系助理教授兼系主任. 前爾灣中文學校執行長兼
校長. Motivation Profile Master.
Email: sfchenliang@gmail.com
WeChat: jj199799
不管是“千萬不要與孩子做朋友”或“協商式教育的破產”, 我們先把管教議題放
一邊, 若從心理學角度切入, 我會想知道這個13 歲的女孩到底想要什麼?她有什麼
需求是父母、學校、社會無法滿足她的, 所以她會用各種方法來讓父母就範?
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 (1943) 的“Pyramid of Needs”告訴了我們人類有5 大心理
需求, 由下而上分別是Physiological, Safety, Love/belonging, Esteem, Self-actualization.
而近代心理學家 Steve Reiss 則把這五大需求再進一步推衍成十六個基本欲望:
1. Physiological Needs- Eating, Physical Activity, Romance
2. Safety- Tranquility, Order, Honor, Family, Saving, Vengeance
3. Belonging/Love- Social Contact, Independence
4. Esteem- Acceptance, Power, Status
5. Self-Actualization- Idealism, Curiosity
從這五大心理需求和十六個基本欲望來看, 很明顯的Safety 及Belonging/Love 對故
事中的女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為了滿足她的需求, 她會用盡辦法來得到她想要
的. 根據 Dr. Reiss 的理論, 每個人都有這十六個基本欲望, 只是強弱不一. 一但欲望
被滿足了, 人才有所謂的快樂. 人類追求快樂(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的本能是與生
俱來的, 需求被滿足了, 才會愉悅, 進而有快樂.
若從Dr. Reiss 的十六個基本欲望來看, 大概可以推測這個13 歲的女孩有以下特質:
High Tranquility- timid, can tolerate little danger
High Vengeance- aggressive
High Power- enjoy influencing people
High Independence- stubborn
High Acceptance- insecure
Low Family- childless
Low Social Contact- introvert
Low Honor-expedient
Low Idealism- less desire for social justice
所以為了滿足她與生俱來的不安全感(High Tranquility&High Acceptance), 她會用
盡一切方法來達到目的(High Vengeance&High Power). 就算那些方法是不為社會
大眾所接受的, 她還是會固執己見的去執行(High Independence, Low Honor&Low
Idealism).
如果從心理層面來看的話, 女孩的一切行為舉止都只是為了滿足她的心理需求. 在現
代的社會, 一個13 歲的孩子沒有道理不知道要尊重生命(學校教育)、沒有道理不
知道社會的道德規範(社會教育)、也沒有道理不知道對父母的基本尊重(家庭教
育). 但很明顯的, 在這個孩子身上, 家庭、學校、及社會教育都沒有起上影響作用,
孩子還是以滿足他的需求來行事. 雖然這令社會大眾訝異, 但也證明了滿足需求的重
要性.
做父母的, 如果能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多花一些時間在觀察、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根據孩子的個別情況來管教孩子, 滿足他/她的心理需求, 那麼才能真正達到管教的
目的. 因為, 管教是為了讓孩子與父母“合作” . 別忘了, 做父母的也有心理需求, 在
滿足孩子的需求之前, 也要先了解自己的需求是什麼. 正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合作”才是我們要和孩子共同追求的目標.
作者:陳淑芬博士. 前長庚科大幼教系助理教授兼系主任. 前爾灣中文學校執行長兼
校長. Motivation Profile Master.
Email: sfchenliang@gmail.com
WeChat: jj199799